書寫的力量
曾經,我的人生彷彿一片瓦解。那時的我,心碎、崩潰、迷失。當女朋友和我分手時,那不僅是一段關係的結束,更像是我情感世界整個支撐架構的倒塌。朋友們試著安慰我,但沒有人真正明白我內心正經歷的風暴。我感覺自己像是溺水者,被沉默吞沒。
就像命運安排的一樣,我接觸到了喬登·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著作。他的話語穿透了我內心的混亂。他談論人們需要為自己的痛苦負責、勇敢面對混沌,最實際的一點——去書寫。他從不把寫日記描述成一種柔軟、感覺良好的習慣,而是一種自我對話的紀律行動,是探索真相與重建人生意義的方式。
於是,我拿起筆。一開始,我只是傾瀉內心的想法——真實、未經修飾、充滿情緒。我寫下這段分手經歷、我的不安、我的遺憾與恐懼。然後,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我寫得越多,心情就越輕盈。這些頁面成了我的一面鏡子,不只映照出我的傷痛,也讓我看見了內在的力量——是我從未意識到的力量。我不只是努力撐住,我正在療癒。
事實證明,改變不一定得來自巨大的劇變。我們常以為,想要前進,得一次性徹底改造整個人生。但真相是,真正的轉變來自於微小的調整。一篇日記、一段五分鐘的散步、一個在反應前的深呼吸。當這些小小的舉動成為習慣,並與我們的價值觀一致時,它們就能累積出驚人的力量,並帶來深遠的改變。
想像一位體操選手——優雅、有力、穩定。她之所以能完成近乎不可能的動作,是因為她擁有強大的核心力量。當她失衡時,正是這個核心讓她重新穩住。人生亦然。當我們面對挑戰,真正支撐我們的,是我們的心智與情緒核心——我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以及自我覺察。而要建立這份穩定,我們必須走出舒適圈,挑戰困難。成長,就藏在那裡。
Spanx 創辦人、自力更生的億萬富翁莎拉·布蕾克利(Sarah Blakely)曾分享一段動人的故事:每天晚餐時,她的父親都會問她:「你今天是怎麼失敗的?」他這麼問,不是為了讓她羞愧,而是為了讓她明白,失敗是一種勇氣的象徵——證明她有在嘗試、有在冒險、有在成長。這樣的思維模式,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如果我們都能這樣看待失敗呢?不是缺陷,而是努力的勳章。我們能不能學著為自己的嘗試喝采,為自己的勇氣鼓掌?
其實,真正讓我們止步不前的,往往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我們腦中那個不斷自我懷疑的聲音:「我在派對上一定會冷場」、「我根本不夠格拿到那份工作」、「他們的人生都比我精彩多了」……這些,都是故事。它們聽起來真實,卻不是真理。它們只是偽裝成邏輯的恐懼。當我們越相信這些故事,就越遠離真正的自己。
在緊急情況下——火災、墜機——很多人不幸喪命,並不是因為沒有出口,而是因為他們太過依賴原路逃生。他們無法靈活應變,看不見其他選項。我們在人生的情緒危機中,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固守著舊有的信念、模式、甚至是舊版本的自己,即便這些早已不再適用。
但,總有一條路能通往出口。起點是覺察,是反思,是書寫。
表達性書寫研究先驅詹姆斯·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發現,當人們寫下內心最深層的情緒時,他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都會明顯改善。焦慮減少,免疫力提升,看醫生的次數減少,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深刻。為什麼?因為書寫讓我們能夠理解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混亂,它為痛苦賦予結構,讓混亂化為清晰。
我當時並不知道,分手後坐下來寫字的那一刻,我做的是一件多麼強大的事情。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聲音,開始重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時間一頁一頁地流過,我漸漸走出了陰霾。
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故事——有些沉重,有些未完。但筆,就在你手中。接下來的章節,由你來決定。所以,別再等待命運安排。從一個小行動開始,從一份誠實開始,從一頁紙開始。
書寫。反思。成長。療癒。最重要的是——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