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冒名頂替者症候群、不安全感和抑鬱症


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在 IT 專業人士中很常見,我也不例外。持續的自我懷疑和不適感一直困擾著我。儘管我在 EY(一家極負盛名的顧問公司)擔任軟體開發工程師,但我經常感覺自己是個騙子。我的學術背景並不包含電腦科學元素;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市場營銷中,遠離資訊科技。起初,我的角色主要著重於使用 JavaScript 進行前端網頁開發。然而,在被分配到金融科技項目之後,我變成了主要的 Android 應用程序開發者。儘管我提交了經過嚴格測試的高品質程式碼,但這種恐懼仍然存在:如果我的同事發現我並不是最有見地的專家,會怎麼樣?

作為一名專業人士,我需要知道雲計算、網絡、架構、安全性等等。在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中,精通所有這些領域幾乎是不可能的。

加劇內在壓力的是,我為客戶回答他們可以在線查找的問題而收取高時薪。我的主管是典型的優質顧問,他用關於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流行詞匯來打動客戶。與此同時,我的日常任務經常感覺十分瑣碎,例如調整按鈕在不同屏幕上的對齊,這個任務比看起來要複雜得多。

為了對抗我的不安全感,我在 2015 到 2017 年間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了兼職的電腦科學碩士學位。然而,額外的學習並未緩解我的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反而加重了。學習學術論文和複雜的主題,如邊界網關協定(BGP)和機器學習演算法,使我感到更加不適。

我的冒名頂替者症候群也滲透到了我的個人生活中。當我在繁忙的工作和兼職學習中遇到我的女友 Jo 時,我的不安全感使我認為我不配得到她。我一直害怕會失去她,這對我們的關係產生了巨大的壓力。不幸的是,我的煩惱導致我們分手,這使我更加痛苦。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自我反省,並從像喬丹·彼得森的《生活的12條規則》這樣的書中找到了慰藉。我意識到,我的冒名頂替者症候群和不安全感正在破壞我的職業生活和個人生活。

人們經常誤解抑鬱症與物質環境有關,但我的問題更多的是普遍的絕望感。為了提升我的情緒健康,我改變了工作,專注於體能鍛練,並努力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今天,作為一個在香港大型零售銀行的工程經理,我依然經歷著冒名頂替者症候群的困擾。但我已經學會將其接受為終身學習的動力,而不是一種讓人膽怯的恐懼。透過分享我的故事,我希望能給面臨類似挑戰的人帶來安慰,鼓勵他們不要犯我曾經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