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利豐家族企業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從利豐家族企業中可以學習到的經驗。該公司存在已經超過一千年,其壽命之長的關鍵在於其為了生存而不斷地自我改造的能力。

不多的中國家族企業能夠成功地運營如此長的時間。利豐於1906年在廣州成立,是中國第一家貿易出口公司。今日,它已擴展到40個不同的國家,並雇用了超過20,000名員工。

家族企業的繼承帶來了重大挑戰。一句中國古語警告說,“富不過三代。”即使在美國,布魯克林學院的一項研究也顯示,70%的家族企業並未能從第一代過渡到第二代,88%則未能過渡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業能夠達到第四代。然而,利豐家族企業已經進入到了第四代。是什麼讓它脫穎而出?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的成功?

答案在於創始人和繼承者之間的全球視野和開放思維。這種方法使家族企業能夠利用大規模經濟趨勢和變化。例如,當清朝末期中國開放貿易時,利豐將自己定位為第一個中國中間人,充分利用了他們對西方和中國市場的理解。通過與說英語的外國人的交往,他們擴大了他們比中國大陸其他商人更廣闊的視野。他們的適應能力使他們得以與香港作為製造業和服裝出口中心的崛起一同成長。他們同時也從中國的經濟改革中獲利,中國業務為他們的整體採購業務貢獻了超過51%。

然而,家族企業在第四代中面臨著挑戰,尤其是由於他們未能預見數字化趨勢。這一點在利豐拒絕了三次投資阿里巴巴的機會、堅持他們的傳統業務模式時尤其明顯。結果,他們在適應電子商務環境方面遇到了困難。這導致了利潤和收入的下降,因為全球品牌正在改變他們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往往繞過像利豐這樣的中間人。2017年,該公司被剔除出恒生成分股,這表明了它面臨的挑戰的規模。

儘管在其歷史上面臨過眾多挑戰,家族企業通過不斷自我重塑,並將這種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得以生存。例如,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中國實行了禁運,影響了香港的再出口業務。然後家族從專注於再出口轉向出口香港本地商品。

等 第三代,受過哈佛商學院的教育,將新的現代管理理論帶入了傳統的家族企業中。這使得公司能夠上市,這要歸功於企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的劃分,以及良好治理實踐的建立。

利豐從“一個老闆/員工們”制度過渡到適當的管理階層制度,並更換由擁有大學學位的專業經理人員取代家族成員。儘管面臨了像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這樣的歷史性挑戰,企業通過改變其與宏觀經濟趨勢相一致的策略進行了適應。

代表第四代的Spencer Fung也秉承了這些重要的家族價值觀。他在美國接受了MBA的教育,是個具有創業精神的人,並在矽谷共同創辦了個網路的行銷平台。儘管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爭,家族企業已經從中國轉向了越南和其他亞太國家。

下一個重要趨勢聚焦在速度、創新和數字化。第四代已經戰略性地投資於新技術,以減少供應鏈的交期並使3D虛擬設計快速成型。他們還使用進階的分析來改善各種業務指數。

總之,利豐家族企業成功地將西方在管理和科技的現代化與東方在關係和家庭價值觀方面的智慧相融合。他們不斷實施革命性的想法以推動變革和持續改進。他們在保持西式的系統管理方式的同時,加入了更多東方的,更具人情味的元素。雖然在美國,效率至上,但是利豐家族認識到了情商的重要性,對於企業的長期生存及其對於第四代面臨的挑戰的適應力至關重要。